黃河科技學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課已經開設了兩個學期,為研討和交流教育教學經驗,探討和改進教育教學中存在問題,以便進一步改進下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同時也為了配合學校教師能力和作風建設年活動的開展, 8月29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教研室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課教育教學研討與經驗總結交流會,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副校長于向東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振國教授、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院院長陳延斌教授和承擔傳統文化課教學任務的全體老師出席會議。會議由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岳德常教授主持。
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教務安排的張攀老師介紹了新學期的教學安排,各位老師們介紹了自己的教學工作,以及在教學過程得到的收獲與感悟,并對如何改進教學、提升教學質量進行研討,提出了意見的建議。
劉小玲老師率先介紹了自己的教學體會,對這門課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三條改進建議。首先,在教學內容上,這門課需要記憶的東西不是特別多,而且目前內容含量過大,可以規定幾篇必講篇目,以此為基礎,布置相應的背默作業,或者讀書感悟等,便于課程的形成性評價。其次,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這門課的內容含量很大,如果教師上課的時候不按照原定的教學計劃進行,很可能就講不完,為調節課堂氛圍,就需要與學生互動,這又會占用時間,這是授課過程中覺得很難解決的問題。此外還有大班額的問題,也很難解決。其三是在教學效果檢測手段上,目前采用的檢測方式是寫一篇結課論文,難以準確評價教學效果,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更準確地檢測出來學生的學習效果,需要進一步研究,比如說適當的增加一些背默的內容,進行閉卷測驗,給學生增加學習動力。
劉小玲老師在承擔這門課教學任務的同時,還承擔學校教學督導工作,對這門課的教學有較全面的了解。站在教學督導的角度來看,她認為,老師不要低估了學生,有些學生的知識面可能比老師還寬廣,如果老師們備課不夠認真,態度不夠真誠,知識儲備不夠,同學們完全可以感受到,如果我們不去了解學生,仍然一本教案用五年,可能會被他們趕下講臺的。只不過他們缺少的是凝練、提升和引導,給他們正確的方向,老師應當在這些方面多下工夫。
曹慕源線上發言說,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的意義十分重大,但作為一門課時有限的通識課,這門課的理論性不能太強,重要的應該是通過教師講授、學生活動、實踐認知、圖片或者視頻感知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脈絡、主要內容、人格理想和核心價值追求,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助其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教好這門課,她建議,在備課方面,要在了解學情的前提下做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安排,對于本科和??频膶W生,教學難度、教學深度、教學活動設計應該是不同的,否則教學效果很難達到。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要調動同學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改變原有的備課、講課、提問、批改作業等教學習慣,學生要改變傳統的聽課、回答、做作業等學習習慣。教師除了必要的講授,需要把小組討論、演講、案例分析、章節測試、課程報告、實踐實訓等運用到課堂上,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度,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王庭雁老師在發言中談了四點感悟。一是在給本科學生和??茖W生上課過程中發現,本??圃诼犝n、完成作業、回答問題、討論等學習過程中有差異,今后應當針對不同學學生采取不同辦法,以便能更好的駕馭課堂。二是由于上課人數較多,在課堂上無法照顧全面,所以課堂組織很重要,讓同學們都能夠認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因為人數較多,不建議上網課。四是上了這門課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需要學習,向老師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學生學習。只有學習,才能進步,才能跟上變化,才能上好這門課。
張小菊老師發言說,通過這門課的教學,對傳統文化認識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幾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根基,也是中華精神之脊梁。我們應該從中汲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她提出兩條建議,一是注意加大學生能力的培養力度,創新授課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所以就要給學生大力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堅持多措并舉,課堂上可以通過知識競答、背誦名篇名句、傳統節日知多少、音頻,視頻等方式來激勵學生(??粕容^實用)。另外可以通過一些經典作品,結合黃河文化引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本科生比較實用)。二是對學習效果的檢測,應當加強一些客觀量化的標準,比如要求學生必須按照規定完成指定背誦任務。
張向陽老師發言說,這門課非常重要,通過聞道篇、 修身篇、 齊家篇、治平篇,可以讓學生懂得并理解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學會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堅定他們的文化自信,為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奠定基礎。關于這門課的教學,他提出三點建議。一要處理好“知識講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在有限的學時內,要想讓學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有很大難度,需要課外的補充。同時,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能力: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孝老愛親等等修身齊家的基本要求。二是在教學方法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和不同特點的學生,作為教師要仔細觀察課堂,實時調控,注意因材施教,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努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三是建議學校在每學年組織一次全校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此外建議學校利用經典閱讀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課進行延伸和補充。
在聽取了各位老師的研討發言之后,王振國教授、陳延斌教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課的教學工作并針對老師們研討發言,進行了交流,發表了講話。
王振國教授說,學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課是非常有遠見和智慧的,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新時代,對學生和教師普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作為民辦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的開設我們走在了前列,學校的創辦人非常具有戰略眼光。
王振國認為,這次研討會開得很及時,一線教師代表的發言非常具有針對性,對經驗的總結和存在問題的剖析非常到位,我們開設此課程的時間尚短,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進行改進,我們需要在不同學科學生中進行調研,看學生需要什么,比如說“孝”文化,我們可以強化“孝”文化的教育教學。王振國教授建議學校建設一個傳統文化虛擬體驗教學中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學生的體驗感。
陳延斌教授線上講話。他認為,今天發言的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心得體會,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他對下一步教學工作講了三點意見。
第一、關于教學大綱修訂。希望老師們能在會后針對大綱修訂的部分尤其是那些藍色字體部分,提出意見。這個修訂,主要是考慮到我們學生學習這門課的特點要求,幫助學生掌握優秀傳統文化重點內容、重要理念和精髓要義。
第二、關于這門課的教學。這兩天我們把大家共同提供的教案、以及劉小玲和李海燕老師的教案都發群里了,供大家參考借鑒,合理吸納。一、同意老師們的意見。我覺得這個用這種專題教學的方式比較適合,但要注意專題教學過程中,要抓住重要的知識點,一定要抓住中華文化的精髓,重要的理念,核心價值觀,這樣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講到。另外在專題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有大思政的理念,將其貫穿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思政實現課程育人,引導學生理解我們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道理。二是教學手段的多樣性、豐富性。這個課一定要讓學生愿意聽,聽得進去,需要我們在備課的過程中間一定要注意備教材、備學生,注意通過音頻、視頻、圖片,增加互動、小測驗等等形式多樣的手段和方式,只要有利于提升我們課堂教學效果的都可以嘗試。三是體驗。只有親身體驗的才能理解深刻??梢岳酶浇囊恍┵Y源,比如,鄭州博物館、家譜文化館、鞏義康百萬莊園、登封的嵩陽書院等。
第三、建議在今年的十月中旬舉辦一個傳統文化課教學展示評比活動,每位任課老師都參加,每人十分鐘,我們大家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評出若干獎項以資鼓勵。通過這個活動,借鑒其他老師一些好的教學手段、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果。張向陽老師提出知識競賽的建議也很好。
于向東教授最后講話,他感謝各位老師和教研室為講授和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課付出的辛勤努力,肯定了這門課程教育教學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備課研討的形式,希望大家多開展研討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